国际PPP发展的领域与规模占比经验
1、PPP领域渐进扩大:从硬基建,至硬社会(医院、学校、监狱、城市改造等),至软经济基础设施(研究开发、职业培训等)和软社会基础设施(社区服务、环境规划等)。英国教育(35%)、医疗(25%)占比最(2012年);而美国的国防(2/3)与保障房占比较大;我国目前仍处于硬基建占主导的地位,社会领域投资项目少、投资金额低,国防领域有待进一步军民融合,而保障房任务已经基本完成。
2、PPP发展成熟的国家,作为一种补充模式,PPP规模占公共投资比约10%-15%(例如美英澳芬等,其余国家更低)。并且历史上,澳大利亚曾出现过曲折,在80年代取得一定成效后,90年代过度转嫁风险以致私人资本负担过重,资金难以为继。
融资成本高、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制约PPP国内发展
当前计划投资额中,交通占比较大、新兴项目数量不少、投资额较低,整体的实际签约率较低。融资成本高是限制PPP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,如果考虑杠杆结构,实际面临“二次融资”成本。
地下综合管廊与PPP空间巨大
地下综合管廊有望成为继铁路、保障房之后由政府牵头的重大投资项目前、地下综合管廊已获得有效推进:从提出规划、到试点、到住建部培训班,有序推进。
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资金来源相对更稳定,财政出资比例极高,试点与试点外城市积极推进,地下综合管廊PPP未来投资额巨大,保守估计未来拉动额至少数千亿级别,而按照住建部的预测,则未来年投资规模可达8000公里、投资额超过万亿。
专家观点
PPP作为稳定增长,补充财政投资重要手段,发展空间广阔,短期受固有制度安排,融资成本偏高,回款期限较长等因素制约,但政府部门,金融机构,建筑企业均表现出极大热情,积极研究PPP模式,符合三方利益PPP项目有望在下半年逐步推出,示范效应将带动PPP项目整体加速发展。
PPP具备一定壁垒,拥有BT、BOT项目经验的龙头企业有望率先受益,提升市占率,同时,利用PPP模式,建筑企业可以放大投资规模,降低回款风险,保证现金流健康,并创造出新的盈利点。新的PPP模式革新了建筑企业业务承接模式,一定程度上帮助龙头公司打破了投资趋缓,回款变慢对公司制约,有助于行业龙头公司整体估值提升。